10月20号,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民族音乐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赵书峰教授带领“中心”团队成员杨声军、李思颖、徐玉瑶三位同学,重点考察了湘西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观看了辰河目连戏传承人毕业汇报演出,并针对“流域”视野下的溆浦目连戏的历史变迁、目连戏与辰河高腔的关系、目连戏的分布、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展开调研。
首先,溆浦目连戏的汇报演出于21日下午三点在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举行,整台演出由传承班的学员独立完成,学员们于2018年3月入学到县职业中学进行封闭式的学习,当时年龄最大的学员只有17岁,最小的也年仅12岁。经过两年多的扎实、刻苦训练,尤其在向克群等老艺人一招一式的精心培育下,他们在演唱、身段、演奏等方面都得到很快的提高,这次的演出即是传承班的毕业典礼。
图一:演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排练(2020年10月20日由赵书峰教授
拍摄于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
在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我们先后采访了唐华刚老师与向克群、谢杳文两位老艺人。唐华刚老师现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的副主席,也是这次演出的编排导演,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唐老师主要表明了自己对本次目连戏编排的理念,他表示目连戏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够一味固守传统,而要迎合现代审美使其呈现得更加多元化。向克群老师今年81岁,从16岁就开始学习目连戏,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辰河高腔是在戈阳腔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教、佛教音乐、当地语言、民歌发展而来的,在谈到目连戏与辰河高腔的关系的时候,他表示目连戏就是辰河高腔的“娘”,足以见得目连戏的重要地位。与谢杳文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谢老师主要谈到了目连戏的流播范围与影响。
图二:考察队与目连戏老艺人谢杳文老师交流(2020年10月21日由赵书峰教授
拍摄于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
前来观看演出的不仅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普通观众、还有周边县市的辰河戏传承保护中心的艺人。整个剧院座无虚席,次序井然,虽然演出耗时两个半小时,却鲜有人提前离开。通过这次回访,我们不仅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更感受到了目连戏传承人那份执着;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年轻学员们对目连戏的热爱。
图三: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人毕业汇报演出现场(李思颖2020年10月21日
摄于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
10月23日,团队一行到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板栗村,此行目的,主要是对“生苗”地区的苗歌、苗鼓、苗唢呐与苗族古老的“椎牛”仪式等苗族音乐文化进行考察,同时对苗族的巴代雄、巴代扎进行口述采访。板栗村此次“椎牛”祭祖活动是为配合州文旅局拍摄影像志而建构起来的一次带有“表演”性质的“非遗”民俗活动。
23日,苗族“赶秋节”国家级传承人吴海深老师为此次“椎牛”仪式的准备活动而四处忙碌着。同时,苗族八代扎——省级绺巾舞传承人石山东老师的“上刀山”仪式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图四:“椎牛”仪式准备工作(2020年10月23日赵书峰教授
摄于板栗村吴海深老师家中)
24日上午10点,首先举行了“买牛”的仪式,随后亲戚(“大舅爷、二舅爷”)与各方乡邻朋友陆续赶到吴海深老师家中。一路上,唢呐声声,锣鼓咚咚,苗族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向吴海深老师家里涌来。接亲(“大舅爷、二舅爷”)仪式热闹非凡。同时在村外的田间地头处,石山东老师和他的儿子石进海老师也在进行“上刀山”仪式,当石进海老师登上刀山的最高处时吹响牛角时,那惊险的一幕,使大家顿时屏住了呼吸,盛赞这个年轻后生的勇气与胆魄。晚上八点进行的“嘟乐”仪式,是苗家人的一次集体的“狂欢”,歌声、鼓声、锣声、钹声、唢呐声、欢笑声、起哄声一阵高过一阵,把整个“仪式”推向了高潮。
图五:“嘟乐”仪式(2020年10月24日杨声军摄于板栗村吴海深老师家中)
图六:“上刀山”仪式(2020年10月24日杨声军摄于板栗村)
晚上9点仪式结束时,我们对唢呐艺人麻素章老师进行了采访,得知麻老师今日拦门时吹奏的曲目为《大开门》、《小开门》、《过节门》,晚上“嘟乐”是《喜炮曲》。麻老师说:“18岁左右开始跟父亲学习吹唢呐,父亲嘴里一边念唱,自己一边记,就这样日积月累,现在家里的唢呐曲谱已有厚厚的几个本子了。”最后麻老师还准备把自己记下来的曲谱交给国家来保存,面对这样一位老师,我们深深的被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感动着。
图七:“拦门酒”仪式中苗族唢呐“公母吹”(2020年10月24日赵书峰教授摄于板栗村)
图八:迎接后辈亲仪式(2020年10月24日李静摄于板栗村)
25日“椎牛”仪式现场,只见山间地头、树林里面、马路边上,彩旗猎猎、长号凄凄,摆摊卖东西的、对歌的、聊天的、拍照的、摄像的等等,一幅幅尽显苗家风情的画面深深的印记在我们一行的脑海中。中午一点时分,“椎牛”开始,随着鞭炮声的响起,锣鼓声渐渐激烈,惊心动魄的时刻终于来临。庄严的巴代雄,紧张的人们,残酷的“椎牛”手。一个场面宏大的“椎牛”仪式景观慢慢的展现开来。下午两点左右,“椎牛”仪式结束。
图九:“椎牛”仪式现场(2020年10月25日李静摄于板栗村)
首先,通过本次考察活动,团队成员不但对于“流域”视野下的溆浦目连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问题有了比较宏观的清晰认知,而且还针对花垣苗族民俗仪式音乐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为我们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考察湘西苗族“赶秋节”音乐做了很好的田野工作铺垫。其次,本次田野考察既是“中心”实施的“湖湘传统乐舞文化系列田野考察”的活动之一,同时又是为“中心”成员的集体成果——《湖湘传统乐舞田野文化志》(学苑出版社2021年待版)的出版,做进一步的田野资料充实工作。最后,本次田野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夯实“中心”提出的“田野做透,板凳坐穿”八字民族音乐学学习方针与理念,并为硕士博士生的田野与方法论互动实践课进行实地现场指导。
通讯员:李思颖、李静
编辑:符安可
审稿人:赵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