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湖南师范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赵书峰教授受邀观摩瑶族“非遗”进高校课堂活动。本次“非遗”进课堂活动由“中心”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谢春副教授组织,邀请瑶族“非遗”传承人赵金付老师走进课堂,面向2018级全体舞蹈바카라 방법以及2020级舞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为期五天的瑶族长鼓舞教学活动。
图1 :赵书峰教授观摩教学现场
(2020年11月12日宁静拍摄于音乐学院大琴房)
此次瑶族“非遗”进课堂起始于2020年11月9日,前面两天的教学期间,赵金付老师亲身示范,辛勤教授了《量天》《量地》《漂洋过海》《种树》《缠腰》《朝礼》等二十四套长鼓舞。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完成所学的每一个舞蹈动作,并在课下积极组织练习。
图2 :2018级舞蹈1班练习“走四方”
(2020年11月12日宁静拍摄于音乐学院大琴房)
下午2点20分,“中心”主任赵书峰教授、谢春副教授以及赵金付老师与同学们在音乐学院大琴房进行讨论。赵书峰教授首先对于同学们学习长鼓舞的精彩表现给予肯定,他说:“瑶族长鼓舞是一种具有语言符号意义的‘鼓语’,是过山瑶族群迁徙历史、日常生活劳作以及民俗仪式视觉化的具体呈现。此次,瑶族长鼓舞从民间仪式场域中剥离出来进入我们的课堂,是其表演场域从民间到舞台的一次转变。”谢春副教授则表示通过把瑶族“非遗”舞蹈从田野搬上课堂,了解了每一个舞蹈动作形态背后的含义,引发了我们师生的很多思考。最后,赵金付老师就长鼓舞在民间仪式场景中的运用问题向同学们做一一解答。
图3:赵书峰讲述过山瑶的历史族性
(2020年11月12日符安可拍摄于音乐学院大琴房)
下午3点20分,瑶族“非遗”传承人赵金付应邀前往“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中,“中心”成员们对赵金付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赵书峰教授提到“非遗”进课堂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播与创新。他强调“非遗”进高校课堂活动更多地是应用民族音乐学(应用舞蹈人类学)研究思维的具体呈现,学术与课堂是应该相互渗透的,要争取做到“带着学术理念进课堂、用课堂来验证学术理念的有效性”。
图4:赵书峰与赵金付交谈
(2020年11月12日宁静拍摄于音乐学院舞蹈楼205)
同时,2020级民族音乐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杨声军、2020级舞蹈硕士研究生符安可、李雯、赵芳莹等再次针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形态以及表演场域等问题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提问,赵金付老师都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解答。他谈到“非遗”进课堂是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非常好的传承,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进一步发展与宣传瑶族文化,他很感动在这几天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对长鼓舞的认真与学习热情。
图5:赵金付解答“中心”成员提出的问题
(2020年11月12日宁静拍摄于音乐学院舞蹈楼205)
图6:谢春表达对于“非遗”进课堂活动的思考
(2020年11月12日宁静拍摄于音乐学院舞蹈楼205室)
晚上6:00,会议在和谐与融洽的氛围中结束。此次为期五天的瑶族“非遗”文化进课堂,这一大胆尝试对南方少数民族乐舞的传承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想法与思路。谢春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总结。她指出:第一,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建议建构一个具有原生语态的课堂,更有助于体验以瑶族长鼓舞为代表的传统乐舞的文化背景。第二,“非遗”的舞蹈不仅仅是对身体形态做出要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创作。最后,谢春老师提出,希望通过这次“非遗”舞蹈进课堂活动,之后以长沙为中心,逐步向周围地区辐射,对南方少数民族乐舞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瑶族“非遗”传承人赵金付
(2020年11月10日符安可拍摄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赵金付,男,湖南省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人,瑶族伞舞“非遗”传承人,其16岁随伯父学习瑶族传统民俗仪式乐舞,擅长过山瑶长鼓舞、民间刀舞、伞舞、香龙舞、乐神舞等,同时还精通过山瑶“还家愿”“度戒”等民间仪式。曾数次受邀赴日本、泰国、越南、香港等地参加瑶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收集整理瑶族民歌、瑶族《盘王大歌》、瑶族五十二套长鼓舞的“招式”、“度戒”经书以及大量瑶族仪式神像图、瑶族传统服饰等。并常年致力于瑶族“非遗”项目进校园的传承与传播工作。
通讯员:宁静、周心雨
编辑:余媛
审稿人:赵书峰